粟強指導村民種植柑橘。
汽車在蜿蜒的坡路上行駛,窗外的橘林隨山勢起伏,金色果實掛在枝頭,令人心醉。11月18日,記者走進雁江區南津鎮觀音巖村,漫山遍野都是綠意盎然的柑橘樹,陣陣果香撲鼻而來。
同行的觀音巖村黨總支部副書記粟強在果園里摘下一個柑橘,嘗了嘗,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。這個甜是治理荒地,實現綠色發展之甜。
觀音巖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區,耕地分散、細碎。上世紀90年代末,村里“掙現錢”的觀念盛行,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,撂荒土地越來越多。2013年,當兵十二年的觀音巖村黨總支部副書記粟強復員回到家鄉,看到遍地荒草, 大片土地閑置,心里特別不是滋味。出于對家鄉的熱愛,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的土地重新恢復生機,讓土地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益。
怎么干?經過一年的考察和探索,粟強發現家鄉的坡地最適宜種植柑橘,特別是晚熟雜柑類,而且政府也極力推廣。于是他帶頭承包了50余畝土地種植柑橘。
“開始種植之后才知道柑橘種植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簡單,水肥管理、病蟲害防治、修枝打芽等都是技術活,一個環節做不好就會影響柑橘的生長?!彼趶娬f,在種植柑橘的第一年,他不懂技術,只能每天研究柑橘的生長特點,遇到不懂的問題,就及時查閱資料,實在不行就詢問行家里手或農業專家,同時,他積極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學習。逐漸粟強掌握了柑橘種植、管理的各環節技術。
一花獨放不是春,想要建設好家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。粟強聯系上在外務工、有回鄉發展意愿的6戶村民回鄉發展,并注冊了“資陽市雁江區鑫雅途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”。
同時,粟強將自己種植經驗分享給其他有荒地的村民進行推廣試點。剛開始,村民對柑橘這種初期純投入、見效慢,三年掛果、五年才能回籠資金的“慢”產業并不感興趣。直到2017年,首批試點種植柑橘掛果成功,農戶們看到了“錢”景,才主動在自家山荒地上種起了柑橘。
“老百姓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,能種多少就種多少,如果不愿意種也可以流轉給村內其他農戶?!彼趶姳硎?,為了打消農戶的顧慮,柑橘種植的土地利用荒山荒地,不占用農戶基本農田,最大程度保障農戶的基本生活。
投資人引回來了,群眾也帶動起來了,但新的問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,由于種植面積的急速擴大,群眾的技術跟不上,加上一般群眾的觀念老舊,舍不得用肥用藥,導致群眾的果樹病蟲害嚴重,生長緩慢,針對這種情況,粟強逐戶做工作,采取合作社托管模式,實行“五統一”經營管理模式:統一技術培訓、統一種苗供應、統一技術指導、統一銷售、統一管理,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截至目前,觀音巖村一共流轉1000余畝土地,形成了柑橘為主導,李子、中藥材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,帶動全村100余人就業,利用起荒地600余畝。
全媒體記者 盧凌嘉 熊浩吉
文明上網,理性發言
轉載要求:轉載之圖片、文件,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,亦不能抹去我站點水印。
下載‘今日資陽’APP 了解更多新鮮資訊